57年做公社炊事员,暗给“坏分子”儿子粥,18年后他荣归故里
1957年深秋的豫中平原,风裹着碎雨,刮在脸上像小刀子。天还没亮透,临颍县王庄公社的食堂就冒起了炊烟,黑黢黢的铁皮烟囱里,烟柱被风扯得歪歪扭扭,落在食堂前的打麦场上,沾了一层湿冷的雾。
1957年深秋的豫中平原,风裹着碎雨,刮在脸上像小刀子。天还没亮透,临颍县王庄公社的食堂就冒起了炊烟,黑黢黢的铁皮烟囱里,烟柱被风扯得歪歪扭扭,落在食堂前的打麦场上,沾了一层湿冷的雾。
1972年的秋天,比往年冷得早。凌晨四点,天还黑得像泼了墨,我就被灶房的铁皮闹钟叫醒了——那是公社食堂唯一的闹钟,铁皮壳子锈了一半,指针走起来“咔哒咔哒”响,像老黄牛喘气。我叫李建国,刚满二十岁,是柳溪公社食堂的炊事员,干这活快两年了。